原创 张艺谋回应《坚如磐石》争议,放出重要删减片段,称被骂是幸事

 2024-06-27 阅读:855 点赞:670

原标题:张艺谋回应《坚如磐石》争议,放出重要删减片段,称被骂是幸事

上映12天的《坚如磐石》票房迈过10亿大关,成为今年国庆档票房最成功的电影作品。

但是和票房成功相比,电影的口碑不尽人意,从人物、剧情到画面,都引发不少吐槽,甚至知名主持人金星公开抨击电影和导演张艺谋,称《坚如磐石》黎张艺谋实现了自己的四化:题材流量化、画面赛博化、圈钱常规化,老年钝感化。

尽管张艺谋没在社交平台直接回应,但他显然不太认同网友、特别是金星的批评,正常来说,作为电影的宣传物料,幕后纪录片应该早在电影上映前或上映之初就和观众见面,但直到10月8日,新一款幕后纪录片“故事篇”才姗姗来迟,而且其中内容,几乎全面覆盖了金星的批评,而这版纪录片,也能让观众更加读懂张艺谋的创作意图。

针对金星提出的“题材流量化”,张艺谋和导演陈宇在预告片里给出了有力回应。陈宇表示《坚如磐石》不是一般的警匪片,而是更特别的直指人性。张艺谋在剧本会讨论上,也提出了电影的四层逻辑,第一层是表面就能看到的破案,第二层是郑刚和黎志田的博弈,第三层是郑刚和苏见明的博弈,最后一层则打到人际牌、打到人情牌,或者说打到人性上。

《坚如磐石》用一张复杂且厚重的人性关系网,编织出深刻挖掘人性的温床。仔细想一下,张艺谋提出的四层逻辑,其实在电影中都有所呈现,而且有清晰的逻辑之分,特别是他提到的第四层打人情牌、人性牌,电影结尾郑刚和苏见明面对各自不同的抉择,给出了精准诠释。

而针对批评的“画面赛博化”,纪录片也给出了相对的回应,而且回应的相当明显、刻意。明明是“故事篇”,但画面这部分其实应该放在制作篇或美术篇,放到“故事篇”里显然是要起到回应争议的作用。

编剧陈宇给了基本论调,他表示《坚如磐石》的故事发生地一定是在城市,而且是现代化都市,这和张艺谋的决策不谋而合,在会议上,张艺谋就和外联工作人员沟通,让他们去选景,标准就是现代性、都市性,甚至要求现代性有一点点超前的感觉。之所以选择大都市,是因为城市是社会秩序的终极体现的地方,而电影里的犯罪是在社会秩序下进行的。

为此,剧组除了选择大都市(重庆)外,从纪录片中也能看出,摄影和灯光甚至为了凸显大都市的现实感和魔幻感,用了很多霓虹灯光,加上大量的浅景深制造焦外感觉,这才给了金星“画面赛博化”的观感。

而对于“圈钱常规化、老年钝感化”,纪录片用一系列新的删减片段,来证明电影剧作扎实、拍摄用心。比如解读了黎志田的双面人性,他因为爱女儿而“处理”了自己的女婿,他误判了要命的事情,对女儿的爱蒙蔽了他,冲昏了他的头脑,让他失误,这才被抓了小辫子。

而制造错误的人,正是郑刚。电影公映版本交代的剧情是洞察一切的苏见明,觉得孙艺洲饰演的女婿是一个突破口,于适找他拿情报,但纪录片中两个重要的删减片段给出了真实答案,一段是缆车上,原本正片是郑刚和苏见明关于父子关系的对话,这里删减了郑刚给他支招“他(郑刚)的女婿急着上位,为人又不够老辣”,意思是让苏见明从他身上找突破口。另一段是郑刚对苏见明说:“我要是你,我就要黎志田知道,他这个女婿和你私下交易。”其实就是借苏见明的手去除掉郑刚女婿,让郑刚陷入被动。

对郑刚这个角色,张艺谋督促编剧陈宇和剧组工作人员一定要挖掘到足够深入,他甚至在会议上情绪上来后拍桌子高喊“我对郑刚这个人寄予厚望,这个影片的故事,最有开拓性的就是郑刚,话题性也在郑刚,郑刚是最重要的,挑战性也在郑刚!”

而郑刚的另一位“对手”苏见明也用意很深,编剧陈宇解读道:“雷佳音的这个角色,他从身份和心态上,可能跟我们普通人的心态更接近。当以普通人的心态去接入到一场奇观的时候,会认识到什么,会看到什么。又会做怎样的选择?存在人性光芒的普通人,他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能和观众实现共鸣。”

纪录片的最后,还不忘用画外音“已经年过古稀的导演,依旧探寻人性深处的潘多拉魔盒”,以及张艺谋的自述来否认金星批评的“圈钱常态化、老年钝感化”,张艺谋说“我觉得我应该庆幸,在我这个年龄,作品还有人看。我们应该感恩观众还愿意看我们的作品,所以就是说你的作品拿出来被大家看,被大家讨论,甚至被大家骂,被大家夸,我觉得都是人生一大幸事。我们用我们的创作,用我们的努力,呈现一部作品给大家看,大家还有心情看、有兴趣看,已经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了。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做好自己,好好的把作品奉献给大家。”

这段献给观众的“情话”,是否会让批评电影的观众,改变自己的看法?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