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封神》三部曲剪辑不加班?这件事太重要

 2024-06-27 阅读:564 点赞:762

原标题:为什么《封神》三部曲剪辑不加班?这件事太重要

1905电影网专稿“在《封神》三部曲中,我从来没有加过班,我的助理们也没有加过班。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创作者非常重要,熬夜赶工看似有效率,实际上会丢失更多。”

10月31日,《封神》三部曲剪辑师黄烁在厦门举行的2023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配套活动第四届中国电影数字制作工业发展论坛上分享他在《封神》三部曲剪辑过程中不加班的经历。他也凭借《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入围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剪辑奖。

通宵加班是很多电影剪辑师的工作常态,为什么《封神》三部曲能做到不加班?黄烁说,是因为“剪辑规范化”。

本次论坛的主题正是聚焦“规范电影数字制作,服务电影工业体系”,以本年度热门影视作品的幕后制作规范为切入点,邀请产业专家及资深从业者交流探讨影视数字制作工业规范应用及发展等内容,共同推动中国电影数字制作工业规范进程,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从胶片到数字,

中国电影技术的过去与未来

当天,论坛以五场主题演讲拉开序幕,厦门大学业界名家、原八一电影制片厂高级工程师刘晓春首先带来题为《从胶片到数字--电影工业标准的坚守与传承》的演讲。

电影工业技术标准是指电影制作和放映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它们反映了电影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刘晓春表示,我国在胶片时期制订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但在数字电影时代,还主要在应用层面上发力,缺乏更多技术层面的国际话语权。

不过,这一现况也在改变中。日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批准发布由中国提案并主导制定的电影标准ISO 5926:2023《数字影院立体放映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这是由我国提案制定的首个国际电影标准,既填补了我国在电影技术领域国际标准的空白,也打破了国外技术标准垄断。

在电影工业拥抱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同时如何不忘记电影的本源?如何用全新的技术手段及工具,讲好电影故事?刘晓春认为这是当下电影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他的理解里,“电影的本质不在于媒介,而在于它创造的魔力。作为这种艺术形式的守护者,我们的责任是维护其标准并将其丰富的遗产传递给子孙后代。无论是胶片还是数字,让我们继续编织引人入胜、鼓舞人心且经久不衰的故事。”

1928年,运用高难度底片处理技术营造视觉奇观。如今,系列等科幻电影工业化生产的提质升级和以CINITY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格式,引领着中国科幻电影产业发展。中国电影科技历经百余年的荣光与生机。

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马平在演讲中总结了中国电影科技自主创新之路。在新时代中国电影科技创新中,主要有8项成果,包括电影数字制作系统及应用研究开发、CINITY高新技术格式电影放映系统、国家电影云制作服务平台、“中影·神思”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系统、电影数字修复与增强系统、“中影·幻境”全数字虚拟拍摄系统、演员数字采集系统以及虚拟拍摄虚拟制作与云制作。

其中有诸多在实践中诞生的项目,比如具备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CINITY LED电影放映系统,中影最新完成中国第一部全片使用LED虚拟拍摄技术的京剧电影《安国夫人》、中国共产党历史纪念馆永久放映的8K球幕电影《追梦中国》、建党100周年献礼VR全景影片《高精度复刻-看时代之美》等。

同时,中国电影产业科技也要面对西方技术垄断下的困境,技术瓶颈与国际竞争力、科技与产业间的平衡、人才需求结构性失衡、融资与投资的难题等大背景下的行业问题,以及人工智能能力涌现形成的挑战。

如何坚定自主,促进创新?马平提出,可以从加强电影标准的体系建设、增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打造中国电影科技产业链、推动科技赋能电影创新、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建立健全电影科技人才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多角度入手。

虚拟制作、剪辑制作、视效制作

如何更好服务电影?

从故事板可视化预演、基于蓝/绿幕的现场实时交互预演到基于LED背景墙的电影虚拟制作,电影虚拟制作的形式不断发展,技术快速迭代升级,应用落地也更加广泛。

围绕影棚和制作基地、LED屏幕厂商、影视设备厂商、视效与引擎企业、出品方、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六大方面,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副教授赵建军在演讲中展开阐述了虚拟制作对新时代电影数字工业的影响。

截至2023年,全球已建立超500座LED虚拟制作摄影棚。他指出,我国LED背景墙企业显示技术水平与市场占有率已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电影《长空之王》和剧集《狐妖小红娘》《云之羽》等也显示了我国影视行业对LED虚拟制作应用尝试渐趋成熟。

当下,虚拟制作推动影视产业智能化、虚拟化升级——人工智能、虚拟数字人等技术更好地辅助创作节省大力劳动,创意实现更加智能高效;虚实界限打破,虚拟与现实进一步融通从“拍电影”到“做电影”。对于未来,赵建军认为虚拟制作将会在流程革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技术突破上进一步加强。

“剪辑乱,全都乱”,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理事、《封神》三部曲剪辑师黄烁在演讲中透露,在他的剪辑工作经历中,曾遇到剪辑修改后,声音部门和视效部门却拿到不一样版本的情况。问题就出在缺少规范化流程。

在他看来,剪辑是中枢,作为整个后期工作的始发站,起到衔接各部门的作用。规范化的剪辑能减少内部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降低出错概率、有利于安定团结和按时下班,提升工作效率。

那么如何达到规范化?黄烁以《封神》三部曲为例,介绍了本片的剪辑制作流程。

“剪辑师的命也是命”,黄烁说,剪辑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有不少进组的剪辑师就在酒店里剪片子,剧组随便给一张硬板凳就让剪辑师干活,《封神》三部曲则专门为剪辑部门配备舒适的剪辑室。影片分A、B两组拍摄,各有两位现场剪辑师,后方剪辑室还有三位剪辑师,每个人的分工都非常明确,不会出现一个人要干三个人活的情况。

在具体剪辑时,他们有专业的技术手册、详细标注每个镜头数据的VFX Lineup、每次剪辑修改也都形成的修改表单,方便视效、声音、音乐等后期部门了解镜头的剪辑调整与修改......通过规范化的操作体系,剪辑部门与其他部门能更好地相互配合,实现电影制作的高效运转。

资深视效制片人、视效指导Jessica杨月娟在题为《视效如何服务于当下电影——制作流程中的桎梏与期待》的演讲中同样提到,在很多后期制作中存在很多不规范行为。例如视效与剪辑就存在“剪得好,出不好”的问题,规范化势在必行。

“视觉特效如何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前提下,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费用中再创行业新高度。这不是空话,不是假话,不是大话。”作为电影《长空之王》《邪不压正》等电影的视效制片人,杨月娟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分享在中国电影数字工业化进程中,视效在前期、拍摄期与后期与各个部门的沟通、协作以及制作标准。

“这么复杂的流程、如此多的步骤,需要标准”,杨月娟为此提出视效分级规范、视效制作描述规范、现场数据采集规范、输出和命名的规范、预调流程、色彩空间测试、文件提交规范、大档命名规范、通道命名规范、视效文件质检、文件交接单规范、文件传输拷贝安全规范等等专业性的建议,让创作者注意力回到创作本身。

加强中国电影数字制作规范,

AIGC的冲击大吗?

论坛下半场举行圆桌研讨会,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数字制作工委会秘书长张艳阁主持,产业和学界相关人士围绕中国电影数字制作规范的现状与期待、中国电影数字制作规范对人才培养的价值与意义、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电影数字制作规范的影响等议题各抒己见,充分展开交流、建言献策。

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数字制作工委会会长江海洋回忆,过去在胶片时代,电影开拍前都要写好分镜头剧本,以前上影厂还有一本关于制作规范的小册子,被业内戏称为“电影宪法”。如今从胶片来到数字电影时代,同样要建立起规范标准体系。

马平表示,中国电影数字制作规范正步入1.0时代,行业须警惕不要把正在建立的体系抛在脑后,应该把1.0基础打牢,再去拥抱2.0时代。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高格式电影部实验室主管黄晓宇认为,1.0时代是每个部门各自摸索的阶段,形成部门内部的制作规范。2.0时代的关键词是“凝聚”,要把每个部门的制作规范打通、串联起来,3.0时代则要进一步走向“落地”。

今年,《中国电影数字制作规范》正式发布,作为行业内首本工作规范性参考书籍,内容包括剪辑、虚拟制作、云端制作、视效、声音、调色、DIT、母版制作等流程技术,梳理了行业内多年来没有与时俱进的流程规范问题,为电影数字制作众多岗位提供操作指南、工作手册,深受业内肯定。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研究员刘藩建议,当行业认识到规范化的重要性,还要继续推动电影数字制作的标准化,比如在电影的拍摄环节也可以推出标准化的白皮书。数字制作的人才培养同样至关重要,数字制作规范需要大力推广到影视高校教育。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教授郁康淳建议在“产学融创”的理念下,可以举办训练营、联盟组织等。

AIGC的迅速兴起也是当下科技发展的热门话题,会对电影数字制作规范产生多大影响?许多产业界的参会嘉宾表示会时刻关注AIGC对行业的影响,但也会拥抱新技术的发展。

在制作效率上,比如AIGC产出的分镜图速度相比分镜师快,但和人工相比,计费方式怎么算?要降本增效吗?这需要行业继续讨论。在多数嘉宾看来,虽然AICG目前能够提升电影数字制作部分环节的工作效率,但它在创作上还不具备人类创造性的智慧和生产力,仍然要依赖于电影艺术家。

无论电影技术将如何以令人无法想象的趋势发展,如刘晓春在演讲中所说,“技术的融合和对新颖体验的需求将决定电影技术的确切轨迹。然而,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电影的未来必将像其传奇的过去一样具有开创性。”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