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冲7亿,黄渤周迅《涉过愤怒的海》是发疯美学的胜利?

 2024-06-27 阅读:295 点赞:732

原标题:票房冲7亿,黄渤周迅《涉过愤怒的海》是发疯美学的胜利?

搜狐娱乐专稿 (哈麦/文)从年初大卖的《满江红》,到暑期档黑马《消失的她》,再到冷清十一月遥遥领先的《拯救嫌疑人》《涉过愤怒的海》,“复仇”似乎成了今年电影创作的主旋律。

复仇背后,是悬疑、凶杀、追逐、打斗、反转这些高效类型手法带来的猎奇感、爽感,或是痛感。

《满江红》赢在喜剧、悬疑元素的混搭,以及反转不断的剧本杀结构。《消失的她》赢在猎奇感和焦虑感的制造。《拯救嫌疑人》主打亲手缉凶反杀罪犯的爽感。正在上映的《涉过愤怒的海》则把愤怒、疯癫和痛感做到了极致。

这些电影的成功都指向了一个结论,在当下想要大卖,就要给观众足够的强刺激。而且这种刺激不能再单纯是视效上的,得是心理上的。

要论刺激的强度和烈度,这几部电影中,《涉过愤怒的海》达到了新的高度。

(以下涉及剧透)

极致痛感

一方面,跟《消失的她》《拯救嫌疑人》这些电影带来的爽感不同,《涉过愤怒的海》强化的是此前国产片很少触及的痛感。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人物和情境的设置都非常极致,周依然饰演的金丽娜和张宥浩饰演的李苗苗,一个边缘性障碍人格,一个反社会人格,这样的两个人在异国相遇,一死一逃,引发金丽娜父亲的追凶、复仇,李苗苗母亲的袒护、对抗。

但曹保平不满足于把这部电影拍成一部由罪案事件驱动的,有跌宕起伏情节的,能吊人胃口的猎奇类型片,它没有停留在《拯救嫌疑人》那样的架空式复仇层面,而是最终把角色拽回地面,置于当下社会中,把观众引向对中国式父爱、母爱的反思。

黄渤饰演的父亲老金带着满腔的愤怒千里追凶,追到最后才发现,眼前的凶手并不是真正的凶手。

对老金,他的复仇完全扑空了,愤怒无法宣泄。对观众,追凶、复仇的爽感也完全失效了。

刀尖最终转向了复仇者本身,原来杀死女儿的,不是别人,是他自己,是阴影笼罩的童年,是严重缺失的爱。

电影带着观众走向灼心的痛。

在传统的中式观念里,我们向来熟悉和标榜的都是沉默的父爱,无条件付出的母爱,而《涉过愤怒的海》对此提出了质疑,有时候,那种机械式的,自以为是的,自我感动的爱,真的是爱玛?

这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是相当冒犯的,作为创作者,是难得的自省。

回到当下,即使大部分人面对的生活不似主人公那样极端,但这样的反思仍有现实意义。

有多少家长,生养孩子就像在做任务一样,投喂,盯学业,买房买车,催婚催生,不停通关,觉得自己把一切都给了孩子,还要怎么样?但在这个追赶潮流,对抗焦虑,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孩子是不是觉得窒息,是不是感受到了爱,有些人却浑然不知。

如果拼着命却没有一个好结果,他们大概也会像老金一样困惑不解,也大概会像老金、景岚一样先不顾一切地完成做父亲做母亲的任务,殊不知,元凶或许就是他们自己。

既要又要

在社会学意义上,《涉过愤怒的海》显然比其他的爽片上了一个台阶。

它既是商业元素充足的类型片,也可以称得上是有表达的作者电影,这是曹保平一直以来的追求。

从早期的《光荣的愤怒》到后来的《烈日灼心》《狗十三》《追凶者也》,曹保平一直在实践自己的这一理念,就是调配商业和文艺的比例,或者说是调配强情节、戏剧性和严肃文学性的比例,既要口碑,又要票房。

《烈日灼心》是这种既要又要最早的一次胜利,极致情境下的罪案,复杂微妙的人物关系,类型包裹下文艺的心。

这部电影当年助邓超、段奕宏、郭涛三人同时获封上海电影节金爵奖影帝,曹保平拿到了金爵奖最佳导演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编剧奖。票房卖了3亿,创下内地犯罪类型电影的新纪录。

《追凶者也》和《光荣的愤怒》属于另一谱系,是有现实底色的黑色幽默电影,表面上好玩、戏谑,内里充满了绝望,也是既要好看又要表达,既要票房又要口碑。

《狗十三》投资规模小,演员阵容不够强大,文艺感、作者感更重,相对地,商业性要弱一些,口碑很好,票房只卖了5130万元。

《涉过愤怒的海》和《烈日灼心》属于同一阵营,在营销概念上,它和《烈日灼心》《她杀》并称曹保平的“灼心”三部曲。

《涉过愤怒的海》是商业感最足的一次,票房也最好,三天破2亿,最终可能冲7亿。

但口碑上,它不如《烈日灼心》《狗十三》《追凶者也》,豆瓣评分7.7分,虽然在国产犯罪片里处于第一梯队,但在近几部曹保平作品里是最低的。

问题出在了既要又要没有做到完全的协调,局部惊艳,整体失控。

发疯美学

观影过程中,揪心的事件,疯癫的人物,激烈的情绪,阴暗的影像,观众很容易被唬住,新鲜感扑面,沉浸感十足,结尾毫无防备的反转暴击更是让人心头一颤,触动很大。

但同时,又会觉得哪里不对劲儿,有一种奇怪的割裂感。

说它是现实题材,它又不完全落地,有些悬浮。

因为太注重极致,每个人物似乎都有精神问题,全员疯批,无法用正常人的逻辑去共情角色。

加上电影为了好看而制造的追车、打斗、漫天落鱼等视觉奇观,以及一系列巧合,更加深了这种发疯感。

尤其是大桥上三车追逐漫天下鱼的那场重头戏,虽然对加强戏剧性,刺激观众的情绪反应有很大的作用,但逻辑性欠缺,正常人谁会在暴雨中舍命赶航班?

船上李苗苗父亲突然发疯要杀老金那场戏情绪也很怪,之前缺少铺垫,靠角色台词和疯癫的氛围给人物动机难免让有些观众无法带入。

如果细想,这部电影的逻辑问题很多。

李苗苗是个反社会人格,但不是傻子,他反反复复穿着同一套cos服被老金追,老金还总能偶然和他擦肩相遇,这些都非常戏剧化,缺少现实感。

电影里有三组人物,是三种风格,金丽娜父亲的追凶和李苗苗母亲的疯癫对抗像是韩式类型片,金丽娜在日本的戏像是日式疼痛青春,而警察那条线,既不黑也不白隐晦而模糊,这三种风格拼贴在一起,也造成了观感上的割裂。

可以说,曹保平这次太想要元素丰富,极致风格化,又太想要有主题表达了,每个野心的烈度都很高,但没能调和的足够好,就显出了一种急切和刻意。

放在曹保平作品里对比,《涉过愤怒的海》没有《烈日灼心》那样风格统一和圆熟,也没有《狗十三》那样对家庭教育的探讨自然又深刻。

不过,瑕不掩瑜。在电影人普遍戴着镣铐镣铐跳舞的大环境下,能做到如此尺度,已经可以称得上突破了。从结果看,《涉过愤怒的海》是成功的,虽然被搁置了好几年,它的风格和主题还是很当下,顺应了潮流,高票房自然应得。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