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乘风2024》难“破浪”,“浪姐5”被唱衰背后是国综普遍困境

 2024-06-27 阅读:405 点赞:70

原标题:《乘风2024》难“破浪”,“浪姐5”被唱衰背后是国综普遍困境

搜狐娱乐专稿(阿禾/文 胖部/编辑)

一公舞台后,对《乘风2024》(以下简称《浪姐5》)的“唱衰”正在愈演愈烈。

有人觉得“节目变味了”,也有人觉得“混子”太多,使节目“开始走下坡路”。

《浪姐》最初是个“民选”综艺。它的创意来自于豆瓣小组的某个帖子,帖主说她期待看到30 、性格各异的姐姐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生活、比赛、扯头花……于是,这才有了《乘风破浪的姐姐》。

然而,时间来到第五个年头,和大多数系列IP一样,《浪姐》系列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瓶颈:一方面,它几乎将真人秀“雷点”踩了个遍;另一方面,它又因选角、赛制、创意等方面的下滑表现出“疲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聊起《浪姐5》的创作困境,我们讨论的也是国综所面临的普遍困境。

励志变“假嗨”?

从第一季到第五季,《浪姐》经历了两次改名:先拿掉“姐姐”,在第三季改名为《乘风破浪》;然后又拿掉“破浪”,从第四季改名为《乘风2023》。

改名的初衷,是为了提升格局与视野。

这一点在节目主题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前三季的主题都与“三十”挂钩,但第四季和第五季的主题,却摇身一变,与“大美中国”挂钩,变成了“大美中国,乘风而上”“大美中国,热望成风”。

到了《浪姐5》,这种“格局拓展”又更进一步。

首先,节目里也提到,《浪姐5》共有36位姐姐参加,人数是系列之最;其次,跨界的姐姐人数也进一步增多,加入了周扬青、Miss韩懿莹这样的“跨界新星”;最后,国际姐姐的人数也显著增加,有来自泰国、越南、韩国(美籍)、美国、法国、俄罗斯六国的姐姐。

但这种“拓展”目前来看或许不算顺利。节目尚未开播,就有网传两位国际姐姐退赛的消息;一公后节目确认,两位姐姐分别是美国歌手Sash和俄罗斯歌手Mari。

经历了《浪姐4》出现“女性婚恋”、“年龄”等话题的争议后,节目组与嘉宾在这一季保持了较强的“求生欲”,鲜少提及相关话题。戚薇跟朱丹打招呼时,朱丹开玩笑似的说这里“不许聊”家庭、聊孩子,还微笑地比了个“嘘”的手势。

这种“规避”,或许可以理解为,是对当下话题场的某种迎合。

坦白说,时间来到第五年,互联网上所有的女性热门话题,《浪姐》系列都曾有过或多或少的提及。这也让如今的规避,难免稍显刻意。

一样出现话题争议的,还有“内卷、内耗”话题。如果说,上一季徐怀钰经历的“由负到正”的口碑扭转,是暗合观众情绪的牛刀小试,那这一季郭碧婷的佛系躺平,就是在舒适区的彻底滞留。

前两季定下的“励志”基调,正在一步步地消散。

而节目组的剪辑,似乎也有意识降低了赛前准备的“卷”度。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情绪上的镜头捕捉,比如《发如雪》队畅聊亲情感悟时的抱头痛哭,一公“马栏山女孩”何洁庆生时的落泪,以及杨瑾华泪眼迷蒙地在饭桌上聊起自己的“重过程,求参与”。

这种剪辑手法表现出“得情绪者得流量”的底层逻辑。一旦观众被嘉宾们的情绪感染进而感动了,那制作者的目的就达成了。

但这种玩法已经很难打动久经考验的观众们。舞台失色,是几千吨眼泪都换不回的。

《浪姐》格局扩张引发的问题,是能力撑不起野心。流量有了,可女性力量、女性改变现状的勇气与动力,已几乎消失不见。

“台本”当道

真人秀的核心要义不在“秀”而在“真”。

而《浪姐》系列播到现在,“秀”的比例却在一步步提升,而相关争议直指话题套路化和“迷惑”的打分机制。

《浪姐》系列的选角已表现出某种套路化,比如每季必有的“自己人”。上一季有谢娜的“C位出道”,这一季有何洁、尚雯婕、刘忻、萨顶顶等“马栏山”走出的明星的集体狂欢。

从超女、快女中走出的选手,几乎都在节目里担任重要角色,要么是队长,要么是大vocal,从而获得更多表现机会和镜头。

也有些“近亲”会受到了优待。比如戚薇,自李承铉参加《披哥》出圈后,戚薇也顺势成了“马栏山系”编外人员。这次,她不但参与了《浪姐5》,还促成了节目组与泰国姐姐Mai的“联姻”。

而有些嘉宾,被网友指出没能获得节目组“青眼”。

“淡人”陈昊宇就属这一挂。初舞台陈昊宇凭一曲《野子》惊艳全场,高音飙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结果打分出来,却只拿到了区区362分,不仅败给了泰国姐姐Mai,大排名还落到了第21,让人不得不质疑节目组的打分是否合理。

有评论指出,节目组初舞台时给她佩戴的耳环,都是杨丞琳在《浪姐2》里戴过的。

种种话题背后,是国内综艺普遍存在的“台本”问题。

真人秀有台本,早就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比如观众会认为,为了追求节目效果,很多竞技排名存在内定。

比如《浪姐5》一公,尚雯婕队PK何洁队、何洁队靠“1V1”加分机制反超的抓马场面,看上去就很像台本设置。

多年来真真假假的“秀”看得多了,坊间就有了“国产真人秀渴活人已久”的说法。

当下,国产真人秀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年轻人最在意的是什么?是娱乐性背后的真实感。他们厌倦了伪装,厌倦了虚假的客套,喜欢看到明星身上的真性情。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真人秀的短评区,“太假了”会成为高频词,表达观众对一档国产真人秀的核心评价。这也是为什么,像《灿烂的花园》《种地吧》这些真人秀会反其道而行之,把“无台本”“纯野生”作为自己的宣传卖点。

因为与那些台本搭建的虚情假意、掺水打分比起来,观众看真人秀,想看的永远是真心、真意、真感觉。

3、新鲜感没了,浮躁来补位

“稳中有进”,是每个系列IP都要面对的难题,《浪姐》也不例外。

曾经,以成团为目的的《浪姐》,虽是偶像养成类的变体,却凭着独特的风格化自成一派。30 姐姐们年龄不同,性格各异,又能在生活与合作中建立起深厚的情谊、祭出亮眼的舞台。

这个概念本身就已足够激动人心,所以爆火也是必然。

在推进过程中,姐姐们还用自己的魅力去反哺了节目。

比如第一季里的姐姐们,就释放了不少真性情。张雨绮初舞台被评委打了个待定的“X”,直接反将一军“X代表很优秀吗”;伊能静在工作节奏被打乱时,直接怒怼工作人员“你们能不能配合我一下,别让我配合你们”。

三四季有国际姐姐加入后,节目组不仅挖掘了嘉宾的多种可能性,还延伸了公演舞台的想象力。

《浪姐4》中龚琳娜和美依礼芽用对方母语演唱的《花海》,更被观众传为美谈。伴随花瓣的落下,女性之间的惺惺相惜,越过国界,达成了更高层次的精神和声。

虽然《浪姐5》也有越剧演员陈丽君这样近期的话题人物,她的出场和舞台亦成为了节目中的亮眼存在,但节目播出后,虽然与陈丽君有关的舞台内容也制造了不少声量,对节目整体的转化效果却相对有限。

当节目本身开始循着套路制造话题,仅凭姐姐们的个人魅力,越来越带不动《浪姐》的舞台。

要让一档真人秀长久地生存下去,依托的不仅是嘉宾的个人魅力和舞台上的灵光乍现,还有创作团队奔流不息的创作灵感。

《浪姐》系列却很难说有多少推陈出新。从第一季到第五季,节目的基本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初舞台、组队、一公、再组队、二公……大的走向没悬念,小的舞台没惊喜,两者相加,就造成了观众们的审美疲劳。

一档IP节目刚出现时,它的设置总是新鲜好玩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不能玩出更多花样,就注定会被淘汰。

这不只是《浪姐》独有的IP困局。近些年,包括《极限挑战》《奔跑吧》《向往的生活》《密室大逃脱》在内的一众曾创下高口碑、高收视的经典节目,基本都走上了下坡路。

除了观众的新鲜劲儿过了,还有IP的原创力衰退。所以现在我们怀念起那些经典综艺,怀念的不只是节目里的梗料与名场面,更是那个令人感怀的创作时代:脑洞无限,有旺盛的创作欲,且乐于慢工出细活。

如今,综艺越来越长,一期不仅分上下集,还动辄三四个小时。而时长变化实则与广告收益直接挂钩,意在给广告商带来更多曝光机会。当然,观众可以倍速、可以跳看,甚至可以只瞄时间线上的“高潮点”看。

但这也反向说明,一切在变得越来越浮躁。

创作是浮躁的,嘉宾们是浮躁的,甚至连带看客们的心态,也都变得浮躁了。

或许,国产真人秀目前最好的出路,就是再多一点耐心,给原创力和创新力提供更多的试错机会。毕竟,国综的未来,不在任何人身上,一直都在创作者自己手里。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