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默杀》12天8亿,情绪奇观电影的胜利

 2024-07-15 阅读:155 点赞:894

作者 | 苇笺

12天8亿,《默杀》的票房涨势大幅超出映前预期,暑期档终于被点燃。

舆论场同样热闹。《默杀》豆瓣评分从6.9下降到6.6,差评集中在这部电影议题杂糅“Buff叠满”,却一个都没讲好,五星评论赞其尺度大,“看得很爽”。

全员恶人的设定、杂糅且尖锐的社会议题、“大尺度”感官刺激,再加上不断反转的剧情,似乎这部2小时的电影,每五分钟单剪出来都能当作一集付费短剧。

如果说去年暑期档《消失的她》《孤注一掷》接连大爆,还能归于大家对悬疑犯罪片的热情回归,到了剧情杂糅、尺度更大的《默杀》,已经可以看出后疫情时代主流观众对新一代“奇观”大片的偏好:以社会话题为引子,提供最直白的感官刺激。这种新奇观电影,也是当下最能吸引观众的“情绪电影”。

在中国电影市场,“奇观”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春节档《热辣滚烫》里的贾玲其实也提供了一种难以复刻的“身体奇观”,并配合当下的女性主义叙事,引发最激烈的讨论和浓烈的情绪冲突。

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

《默杀》的成功,则为当下悬疑犯罪片的指出了一条极具潜力的产业化路径:比起长达数年、结果还不可控的剧本打磨,取材于真实事件,充满视觉刺激的“奇观电影”才是更高效的爽点机器。

《默杀》改编自导演柯汶利自己的同名处女作,由于主演深陷丑闻,那部处女作只在电影节公映过。今年2月,《默杀》在马来西亚开机,4月杀青,从开机到上映只用了半年,虽有前作铺垫,速度之快还是令人乍舌。对于校园霸凌、花圃埋人、榔头锤人等具体奇观的集中展现,不仅为短视频营销提供抓手,购票转化率也直线上升。

或许有人担心,这种不断堆砌奇观的电影,有一天也会让观众产生疲劳。正如豆瓣高赞短评所说,《默杀》给中国电影下了一剂猛药,“对电影市场来说更像是一种透支疗法”。但在那之前,最重要是先让观众进场,让他们在电影院里感受到其他社交场所难以复刻的体验。

至少在这一点上,《默杀》做到了。

《默杀》:一部短剧式电影

太平洋小岛一座女校的楼道里,小彤(王圣迪饰)被四个女孩用胶水像受难的耶稣一样“钉”在墙上,嘴巴被胶水一点一点糊上,浑身动弹不得。路过的同学冷眼看着这一切,不曾伸出援手。

不断怼脸的霸凌镜头过后,母亲李涵(张钧甯饰)赶到现场,哭着从墙上“撕”下女儿,为其剪掉已经黏到无法梳理的长发。

镜头一转,三位霸凌者到一处荒废的古堡玩耍,配合着恐怖的BGM和不断地闪回、跳吓,她们一个个轮流被一位穿黑色雨衣的神秘人用锤头敲死。

五分钟霸凌、十分钟反杀,《默杀》开篇便以极快的节奏和铁锤敲头的血腥镜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导演柯汶利曾说,这部电影最初的灵感来源于一则社会新闻:一位妈妈寻找她失踪的女儿,最后罪犯家中的床底找到了被碎尸的女儿。但是在罪犯杀人的过程中,全楼的人听到了动静,却都无动于衷。

或许是因为想展现“平庸之恶”的主题,整部影片的悬疑感并不强,观众不仅很容易在开头猜中凶手,知道凶手的作案手法,甚至影片也直接在中途就揭开了谜底。之后多重议题元素补足了剧情,造就了不断反转、奇观众多的短剧式电影,但也和短剧一样,主题并不明晰。

通过几个主角,该片牵扯出诸多社会话题度极高的议题,李涵与女儿小彤间还有遭受家暴的困境,警察戴国栋和儿子吴望是原生家庭的伤痛与跟踪偷拍的青少年犯罪,围绕着校长还有权钱勾结、诈捐等议题。

整部电影的逻辑和人物塑造都为了“反转”服务。

光是主角李涵的形象就经历过多重反转,一开始是疼爱哑巴女儿甚至不惜在学校做工的慈爱母亲,之后又是家暴自己女儿的恶母,结局峰回路转又变成因为被丈夫家暴的可怜人。不止是李涵,里面每一个主要角色都在承担着机械的反转功能,不断给观众以看下去的“钩子”。

另一个吸引观众的特色是大尺度。

霸凌者死后被塑料裹身吊在礼堂示众。李涵在林在福丢弃的黑垃圾袋里,翻出三具霸凌者的头颅。林在福的女儿惠君被霸凌致死,从礼堂屋顶直直摔下,浑身是血。

这些大尺度的视觉场面,在电影中频繁出现,再配以紧张刺激的BGM,营造出B级惊悚片的氛围。

大部分片段并不直接推进剧情,最大的用处就是在剧情中不断闪回,提供感官刺激,并被截成小段,配以快剪,在短视频平台上达成一个又一个百万赞。

议题的堆砌、频繁的反转、奇观的集中。为影片的营销找到了无数抓手。在《默杀》官抖点赞超过100万的6条的视频中,四条都是小彤被胶水糊在墙上的校园霸凌片段截取。#默杀王传君为女重锤霸凌#的话题下产出了三条20万点赞的视频。

导演柯汶利就像新一代产品经理,紧紧抓住当下观众的喜好。

全员恶人的设定规避了警匪叙事的老套,甚至解谜也无需警察视角,全程依靠吴望偷拍的人肉监控就可提供关键证据,解开所有谜题。

喜剧元素的调料也撒一把,蔡明老师承包了至少十分钟的笑点,还是曾经”闲人马大姐“的经典形象。

最后加上致敬《唐探1》的小女孩“神秘一笑”,完成影片最后一个大反转:原来小彤才是操纵一切的最终大boss,引起观众在离场后乐此不疲地对影片中的细节进行复盘,还原另一个视角的逻辑线。

比起反霸凌,直接霸凌片段的呈现显然更为出圈,人们记住了这些刺激的画面,就像看黄色新闻一样感到猎奇刺激。或许是为了强调“反霸凌”这一主题,7月11日,官方发起了“带玫瑰花圈反霸凌”的活动,但这种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显然不如带头上玫瑰花刺扎得满头是血的奇观来得紧张刺激。

在抖音挑战榜上,模仿小彤最后一笑的“默杀MVP名场面挑战”吸引了2700万人观看,而“戴玫瑰花环反霸凌”只有600万。

比起悬疑,《默杀》更像惊悚片,随处可见的血浆、直接的跳吓镜头,只管“爽感”的影片,简单直接又有效。

某种程度上,爱看《默杀》和爱看短剧的观众有不少重合,在离奇反转的事件中获得直接的感官刺激,观众在这种奇观体验中试图逃离现实世界,哪怕只有两个小时。

奇观电影的3.0时代

从去年《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大卖,到今年《默杀》默杀暑期档,“奇观”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学者穆尔维在上世纪70年代就观察到电影从叙事到奇观的转向,她从色情电影中女性被凝视的不平等中,提出“叙事让位于场面的视觉奇观”。学者周宪指出,奇观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

最典型的奇观电影是动作片、枪战片,其中的身体奇观,捧出了诸如史泰龙、成龙、施瓦辛格这样的动作片明星。可以说比起演技,他们身体动作的展现正是他们能出演影片的关键。

但这类奇观电影的市场明显缩小。如今的香港动作片就是典型案例。主创希望将更真实的爆破场景、实打实的武打动作当作卖点,但观众显然已经出现审美疲劳,更宏大的场面、拳拳到肉的动作已经很难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就在这个暑期档,将“动作大片、视效奇观”打在海报封面上的《海关战线》,只有1.27亿票房。

另一类是曾经在中国市场卖座的好莱坞式速度奇观和场面奇观,“速激”系列和漫威的超级英雄系列均属于此列。速度奇观不仅指影片中呈现出的日常中罕见的移动速度,更指画面拼接的剪辑速度,而场面奇观则包括自然景观和以视效为主的科幻大片等。

疫情之前,这类奇观电影一直稳定在国内电影市场前五,《复联4》2019年在国内狂揽42亿,《速激8》以26.7亿登上2017年国内票房榜第二。奇幻设定的超级英雄,极端的速度与快速的剪辑,满足了人们对奇观的期待。这些电影同样会被影迷诟病叙事简单套路化,但人设鲜明,故事线清晰加上奇幻设定的想象力,不影响它成为主流观众喜爱的卖座大片。

但从去年开始,这类好莱坞式的奇观电影显然已经在国内市场出现疲态。

悬疑犯罪类型下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掷》成为去年暑期档的最大赢家,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以社会恶性事件为基底,以直接的感官刺激为表征,引发观众的情绪共鸣,形成了新一代的“奇观”。

《消失的她》的“异国杀妻”对应了不久前的泰国杀妻案,畸形秀满足了人们对东南亚更衣室失踪传说的好奇,直接刺激着观众的肾上腺素,获得即时的快感。

《孤注一掷》则以反诈为基底,洗脑式的口号、限制人身自由的恐惧加上性感荷官在线发牌,构成人们对东南亚电诈产业链的最深的刻板印象。这种奇观拉动观众进场的效率极高。据灯塔2023年度报告,《孤注一掷》预告片想看转化率居于前列的均为展现“诈骗工厂”奇观的片段。

去年暑期档到年末,一系列悬疑犯罪片接连上映,购票平台的卖点海报均以“大尺度”“反转”为关键词,主打极限反转的《拯救嫌疑人》和以“未成年谨慎观看”的真实痛感大尺度为卖点的《涉过愤怒的海》都获得了5亿以上票房。

来源:灯塔专业版

这类电影在营销上也有类似之处。海报上要写“未成年人谨慎观看”,reaction的短视频捂嘴捂眼的观众,都在暗示这部电影的尺度之大。短视频平台上将最能引发观众讨论的“奇观”反复剪辑释出,甚至引起争相模仿,持续造势。

不过也不是每一个以现实事件为基底的故事都能获得市场认可。就在5月上映的《彷徨之刃》同样以“为女复仇”为主题,关注“未成年犯罪”的量刑问题,但票房只有不到9000万。影片集中在王千源饰演的父亲如何找到凶犯复仇的过程,最终也没有开枪“真正”复仇,既不够爽,也不够奇,更没有对现实问题的直接讨论。

悬疑犯罪类奇观电影也有自己的上限,目前15亿至30亿之间的这类电影还十分稀缺。相较于去年的两部30亿 电影,《默杀》还缺乏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直接转化器。

比如《消失的她》官抖释出了“李木子的日记”这一系列短视频,播放量5.7亿,让观众带入受害者视角,让影片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即当时流传甚广的“恋爱脑必看”。

《孤注一掷》则依靠“电诈工厂”的奇观呈现,打出“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的slogan,让年轻观众愿意买票带家人进场,最终奔着30亿票房而去。

这些电影的成功昭示着观众对于短剧式“爽片”的需求缺口,而他们所期待的“奇观”也已经越过曾经的动作片、视效大片,来到以社会议题为基底、感官刺激为表征的3.0时代。

长板够长,就能拉回观众

今年以来,豆瓣分与票房高低的相关性越来越弱。豆瓣评分高达8.0的国产片《走走停停》《我们一起摇太阳》,票房分别是1亿 和2亿 。影迷口碑的重要性正在急剧下降,大众喜好需要被重新审视。

《默杀》就提供了一个值得产业借鉴的案例。即使悬疑元素不足、人物塑造无法深究,但只要做好堪比B级片的大尺度画面,就能吸引特定观众入场。灯塔专业版报告显示,悬疑犯罪类题材在双人观影中的占比仅次于爱情片,悬疑犯罪片的当天购票比例也高于大盘同期,说明情侣、路人对于此类电影的观影需求仍然存在。

来源:灯塔专业版

在观众的评价体系中,反转、真实、节奏更容易受到好评,而这正是《默杀》的特点,反转够多,节奏够快,观众甚至不需要与片中人物共情。看奇观电影,最重要的是作为他者的抽离,只要作为旁观者看着这一切奇观,在观影过程中实打实满足了感官需求即可。

另外,如果剧情反转多到足够让大部分观众在离场后还能回味,并在社交媒体上讨论细节,就能维持影片的自然热度。至于主题是否统一,人物是否有成长,对于大多数悬疑片的主流观众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来源:灯塔专业版

了解观众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能给什么,《默杀》没有纠结于模糊的艺术创新,用专业高效的“产品经理”思维做出一部扎实的商业类型片,这种选择谈不上勇敢,但确实是务实且有用的。

电影作为一种商品,有了清晰的卖点,从上至下的产业链全面跑通,观众回到了电影院,这就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