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剧集市场:《繁花》《庆余年2》等剧连爆,“短剧化”成新密码……

 2024-07-05 阅读:296 点赞:940

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整个上半年,剧集市场有太多的意想不到。

已经连续三年制造流量高潮的春节档,没能在今年继续输出爆款;反而是传统认为淡季的春季,从今年3月开始好戏连台,为今年暑期提前暖热了市场。

而且今年的《繁花》《与凤行》《庆余年第二季》《墨雨云间》等爆款剧集,都获得了较好的观众反馈,市场的口碑效应正在进一步彰显,更出现了《春色寄情人》《新生》《我的阿勒泰》等靠口碑叫响的热门剧。

在此基础上,剧集在大众话题场中也在获得更多关注,兑现新的价值,短短半年,从长剧到短剧,制造了“影视 文旅”的一系列网红打卡地与消费热点。

种种变化背后,行业的自我进化、市场的加速迭代与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在产生深刻影响。

爆款剧多了吗?

多方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提质减量”趋势。

其中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上半年有效播放剧集149部,较去年同期减少12部;但累计正片播放量反增35.1%。

而Vlinkage统计上半年上星剧与网剧累计114部,去年同期为155部,其中网剧上新量跌幅达到36%;但网播指数在80 的热门剧较去年的29部提升到了32部。

虽然各家数据统计有差异,反映的现象却是一致的:剧集数量逐年减少,但整体播放情况却在提升。

这与行业近年来强调“去除伪腰部”、发力头部剧集的内容升级方向是一致的,而相较于过往,更多平台自制剧集进入台播,也是统计网剧上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过去半年来,市场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过往三年,春节档都是爆款剧的关键孵化档期,如2022年的《人世间》《开端》以及去年《狂飙》《三体》《去有风的地方》等剧连续引爆,但今年春节除了《南来北往》外,《大唐狄公案》《欢乐家长群》《烟火人家》等剧整体表现慢热,而《南来北往》的讨论度也不算突出。

相反,从3月下旬开始,《与凤行》《追风者》《庆余年第二季》《玫瑰的故事》《墨雨云间》等剧连续拿出爆款级数据,让这个“淡季”显得格外热闹,把整个市场的温度提到了高点。尤其是备受期待的《庆余年第二季》,更创造了破纪录的站内热度数据。

“旺季变淡,淡季转旺”,这背后有复杂的行业内外部环境变化。

一方面是流量逻辑的变化。过往三年给行业带来的线上红利,在今年已经彻底消失,而且相较去年春节更多人选择回乡过年,今年的文旅热吸引更多人在春节期间外出,让市场流量进一步流失。

相反,当影视观众进一步分众化、多元化,不再单纯以青少年等年轻人为主要受众,春、秋季也逐渐能承担起头部剧集的流量需要,如《与凤行》《追风者》《庆余年第二季》等大剧也都能在春季实现了不错的数据。

另一方面,行业也确实拿出了精品项目“救市”,推动了市场热度走高。

在去年底开播的《繁花》之后,今年前三个月的市场数据乏善可陈,这与去年底一系列大剧的口碑降低市场热情、以及年初作品的成色不足有关。此外或许也因为,平台在这阶段对今年春节前后的降温有所预期,所以一定程度上选择“弃守”。

但进入三月底,可能意在制造后三个季度的市场温度,视频平台打出了内容营销的组合拳。从《与凤行》开始,包括非播出平台都围绕其监制、主演赵丽颖大举营销,意图一举改写市场失温的局面。

而这种努力如今看来是成功的。进入第二季度,剧集市场的温度已经节节攀升,到《庆余年第二季》达到了“沸点”。

需要认可的是,这离不开长视频行业内容上的确定性。在今年的一系列热播剧里,除了《繁花》这部制作行业里标杆级的“异类”,其他作品在类型、叙事手法和视听体验上也都做出了不少创新,大多都建立了一定的口碑效应。

市场的变化、平台的运营发力,加上内容升级的利好,综合作用下,推动着更多爆款在上半年涌现。而这种变化,应该是具有长期性的。

“白马”与“黑马”

在“救市”阶段,平台推出来的重点项目,基本还是相对比较保守的所谓“白马”项目。包括《与凤行》《庆余年第二季》还有《狐妖小红娘·月红篇》等,几家平台打出的牌,仍然是“IP 流量”的老玩法。

但在这些传统头部剧开播后的反响上不难看出,观众的口碑效应对于剧集的“命”,确实是越来越关键了。

比如《与凤行》《追风者》《庆余年第二季》的热播背后,三部剧的豆瓣评分依次为7.2分、7.8分和7.3分。虽然这些数据还是要考虑流量属性造成的偏差,但至少说明了其整体品质达到了良好以上。而口碑不达标的剧集,上半年的数据已经越来越差。

而分析这些“白马”剧的成因,都离不开在传统类型上做出的创新。

《与凤行》以喜剧质感的人间生活起手,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深层次响应了当下女强男弱的用户偏好;《追风者》则创新性地以金融领域展开谍战故事,尽管在悬疑性和选角上不乏争议,但其剧本深度还是获得了不少好评。

《庆余年第二季》在前几集为上一季填坑之后,后续故事逐渐改善,整体延续了前作的有现代感的人文关怀,虽然争议不断,但整体数据表现还是堪称年度爆款。

无论类型杂糅和制作发力,当下的头部剧集越来越注重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在市场的口碑效应进一步放大之后,这已经成为对好内容的硬性要求,更成为平台侧反复强调的内容趋势。

当然,一个关键的前提是,尊重基本的内容规律,在创新的同时保证剧情逻辑和人物塑造的完成度,否则也很难得到观众青睐。如《金庸武侠世界》和《颜心记》这两部创新剧的表现,还是相对不及预期。

而能够打造“新”的体验,一批“黑马”剧也格外醒目。

比如《墨雨云间》的“长剧短剧化”,就通过全新的视听体验获得了快速出圈,最直观表现就是上线五天内广告主数量翻倍,累计获得40 品牌投放;《春色寄情人》则以极具氛围感的情感故事,制造了较好的观剧体验,还直接拉动了泉州当地的旅游打卡热情。

值得一提的还有上半年的短剧/迷你剧市场,《新生》和《我的阿勒泰》等精品短剧先后出圈,从形式上带来了一股新风。

这也离不开各平台的重点发力,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今年上半年12集以下剧集占比超10%,较去年同期翻倍。而两部剧在制作上也各有创新之处,前者以反内卷的治愈风格,与观众产生了强共情;后者“罗生门”式的叙事结构与反派主角的设计,都让人耳目一新。

口碑先行的市场倾向,或可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强心剂。

再到6月,《玫瑰的故事》《度华年》等剧进一步承接热度,为暑期档打下坚实的市场基础。可以预见的是,只要能够延续春季以来的内容品质,暑期档或可实现更多爆款输出。

新阶段,新价值

但除了自身的发展,长视频本身也在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竞争环境。

比如短剧产业仍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今年上海电视节期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重点发布《关于上海促进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单个微短剧项目最高扶持资金可达300万元;包括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平台都发布了全新的扶持计划。

虽然长视频平台也在发力上线短剧内容,上半年还有《执笔》《授她以柄》等分账票房达到2200万、1900万的爆剧,但放在整个短剧市场,这些内容的数量和流量占比都不算多。

互联网行业最终争夺的,就是用户的时间。

打造观众爱看的精品长视频剧集,对平台来说不但是下一阶段发展的钥匙,更是全新市场环境下的“自救”。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越来越多的平台倡导制作公司调整思维、从To B转向To C。

传统的流量生意不好做了,只有拿出真正的好内容,才能留住观众、刺激付费。

今年电视节期间,平台侧披露了不少相关措施。比如腾讯视频的“后验激励模式”就是将一定比例的合作金额与项目的播放结果挂钩,以建立“风险共担、共同面对观众、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对于从业者,这显然是个变革的强烈信号。

反过来看,正如上半年越来越明显的口碑效应,成熟的市场会给予好内容更积极的反馈,并由此衍生出更多元价值。

今年以来,“影视 文旅”成为一种行业瞩目的现象。从年初《繁花》带火了上海的黄河路与排骨年糕,观众会跟随热门剧旅行打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包括《春色寄情人》之于泉州、《我的阿勒泰》之于新疆等地的宣传,都明显拉动了当地的经济数据。

这种价值与影响力的拓维,正是行业内容升级带来的全新红利。

剧集行业发生的变革,正在这半年里集中展现出来。

当越来越多的好作品获得叫好,行业也正在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可能性空间。至少对于观众和从业者来说,2024年的上半年,都有着让人振奋的一面。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